台风过境,深圳连降暴雨,坑塘洼地蓄满积水,为蚊子孳生创造了有利环境。昨天,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出健康提醒:每年7—10月是台风季节,暴雨过后要特别注意预防病媒生物传染病。
暴雨过后注意灭蚊灭鼠
疾控人员表示,台风季节伴随而来的是强降雨和积水,蚊蝇等大量孳生,由蚊子传播的传染病如登革热、基孔肯雅热、疟疾、乙脑等发病率也容易上升;而且暴雨后的水浸会将鼠类大量聚集到无水高地,使其在小空间中达到极高密度,与人的接触机会比平时增加了几十倍。
疾控人员建议基层社区管理部门和市民积极行动起来,杀灭病媒生物。老鼠、蚊子、虱子、跳蚤、蜱、螨等是病媒生物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,通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,做好灭鼠、灭蚊、灭虱、灭蚤等工作,防止传染病的流行。
清除家中积水预防登革热
在广东地区,白纹伊蚊是登革热传播的主要媒介,白纹伊蚊俗称“花斑蚊”,全身黑白相间的纹路十分明显,多孳生在居民点及其周围的容器(如缸、罐、盆、废弃轮胎、竹筒、树洞等)以及石穴等小型积水中。雌蚊是非常活跃和凶猛的吸血者,主要在白天吸血。
疾控人员指出:预防登革热的重点在于搞好环境卫生,家居内外容器积水应及时清理,保持干燥,避免积水生蚊。清洗时必须用刷子将容器内壁用力刷洗,才能将伊蚊的卵洗净。对饮用水缸要加盖防蚊,勤换水。室内外种植的富贵竹、万年青、荷花等水生植物必须要3-5天换一次水。对其他一些蚊虫孳生地的竹、树洞和室外堆放的废旧轮胎要进行填堵和遮盖处理。
相关链接
疟疾疫区旅行要防患于未然
疾控人员表示,不仅是登革热,近年来深圳市输入性疟疾病例也呈上升趋势。输入性病例在蚊子大量孳生的条件下,容易传播引发本地病例。
疟疾初次感染者常有乏力、倦怠、头痛、四肢酸痛、食欲不振、腹部不适或腹泻、不规则低热等症状,类似感冒,因此常常容易误诊而耽误病情。发病后,病人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,反复发作数次后,病情可发生恶化,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型疟、黄疸及肾功能衰竭等,病情险恶,发展快,死亡率高,常可在几天内死亡。可见,对疟疾的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,是关系到生与死的问题。
疾控人员指出,市民前往东南亚、南美、非洲的一些疟疾高度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时,除了要做好防蚊措施外,要配备一定的疟疾预防性药物。在疟疾流行区生活期间或者离开后3个月内出现发热症状,应高度怀疑疟疾,须立即到正规医院就医寻求诊断和治疗。从疟疾高发区回国人员,建议在医疗机构进行疟疾排查,防患于未然。